- 科普文化
未来30天,做好四件事,身体健康少生病!
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中说:“大雪,十一月节。大者,盛也。至此而雪盛也。”
冬月跨越大雪、冬至节气,这个月阴气逐渐达到顶点,天人相应,大自然和身体于冬至当天,一阳始生。整个冬月,可以看做是从阴转阳前的关键月。
需要注意并且做好的几件事:
一、清内火
冬天是“上火”的高发期。吃了过多的热性食物,积聚在消化道内,就会导致上火,称为“食火”。经常贪玩或加班熬夜,尤其是晚上11点~凌晨1点不睡,容易导致体内的阳气持续亢奋,引发内脏出现上火症状,称为“情绪火”。
饮大麦茶
清食火。冬至季节由于体内阳气开始萌动,容易上火,所以很多人过了冬至可能有很多不适。大麦茶刚好有清火功效,可以清除体内积累阳气转变成的火气。每天3杯大麦茶,饮食之火会渐消渐退。
饮合欢花茶
清情绪火。中医认为我们日常的情绪都可以引起“上火”,当喜怒忧思过度时,就产生了“情绪火”。这种内火出现后,脾气会变得非常烦躁,此时一盏解郁怡情的合欢花茶是很有必要的。合欢花是中医化解不良情绪的第一食材。每天20朵,泡在茶饮中,一天都会情绪愉悦。
二、通肠道
如果你经常精神不振,尤其每到下午三四点体力下降很快,到了夜晚却烦躁、疲劳不易入睡,这是因为体内痰湿代谢废物太多,需要“通肠道”。我们说的可不是简单的“排宿便”,而是一种促进肠道内新陈代谢的方法,有利于深冬季节的体内储备更新和增加,不论是否有便秘都可以用。
吃黑木耳
中医认为,木耳具有很好地“刮肠”作用,包括宿便、各种有毒有害物质,都会在木耳的包裹和刮除作用下排出体外。无毒一身轻,新陈代谢好了,我们身体就会更好。木耳最好选择背面是灰白色的木耳,俗称“白背黑木耳”,它们属于木耳中的优品,每天食用50g即可。
喝黄芪碧螺春茶
黄芪会增加肠道的免疫力,增加肠道对不良物质的抵抗力,促进肠道蠕动的动力,茶叶也有很好的解毒功能。方法很简单,黄芪15g、碧螺春10g,每天沸水冲泡即可。
三、补不足
冬至天煮一锅热热香香的食物来进补,如羊肉汤等。此外,还有一些药酒也不错,比如女贞子酒。
人要适应大自然中阴阳的变化,并且随之调整好自己的身体,才会保持健康的状态。中药里调补阴阳效果较好的分别是女贞子和补骨脂,按照四分养阴、六分暖阳的配比,女贞子20g、补骨脂30g泡酒,这个比例能在冬至节气按自然界的阴阳平衡特点使得“补不足”发挥到最好的效果。
丹参酒——改善血管功能
冬至天寒,心脏病容易高发。中医认为,丹参有助于改善心脏、冠状动脉的功能,五脏六腑更神清气爽。有高血脂、胆固醇过高的人,可以用丹参25克泡1瓶米酒,浸泡7天左右,每天喝少许。
西洋参酒——缓解过劳状态
冬天容易疲劳可以用西洋参15g、麦冬25g、五味子10g、白术25g、茯苓25g泡米酒,浸泡14天后饮用。过劳、睡眠不足、压力大的人最适宜不过了。冬至开始饮用,每天20毫升即可。
冬令进补最多补到春节后、元宵节之前。因为元宵节之后春天即将来临,体内阳气会蓬勃激发,再补就容易补过了。
四、养肝肾
中医认为,冬季是肾的季节,肾在人体是一个储存能量的器官,无论哪个脏器生产的能量都会留存在肾中一部分,所以常说“肾藏精”。一旦身体其他地方出现能量不足的情况,肾就会调出自身储备的能量来支援,所以肾脏常常处于空虚不足的状态。另外,由于阳气的萌动和升发,肝脏也显得尤为重要。冬至季节,就要养肝养肾。
吃花蜜
冬至节气,体内阳气渐渐开始充盛,此时适度的滋养肝阴是很有必要的,蜂蜜是最佳首选。每天服用1~3汤匙,至于是沏水,还是抹面包,都可以。
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,冬至节气,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,补肾一定要避免大补,也要避免明明阴虚却误用补阳的“滥补”。应当以少量的补肾之品,平衡肾的阴、阳、精、气四个方面,就像喷雾似的滋润肾脏,给肾以柔和的激发。也可以多搓揉腰阳关穴、肾腧穴、命门穴,按揉艾灸太溪穴、涌泉穴,都是常用且不错的方法。